宜良优越的自然、地理、交通条件和深厚的人文基础,形成了宜良县花卉生产的独特优势,根据城市绿化要体现云南植物王国资源优势特点,大力发展和采用云南乡土树种美化城市的要求,宜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花卉产业的发展,把发展花卉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工作之一,抓住现代新昆明建设和昆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机遇,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扶持和鼓励农民投入花卉生产,吸引外资建设花卉基地。1991年,宜良县建成投产的全省最大的500亩园林花卉苗木基地——昆明市宜良苗圃,从此,花卉苗木基地成了宜良花卉发展的龙头企业,带动了集体、个体花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目前该县花卉苗木总面积3万亩,年产值达2.3亿元,从业人员4万多人,种植品种近2000余种。按照市委、市政府定位宜良为全省花卉苗木发展示范区的要求,全县上下正着力把宜良打造成为云南省最大的盆花、盆景和花卉苗木基地。
坚持内引外联,使宜良花卉在发展速度、技术管理水平和营销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宜良花卉产业从传统的生产茶花、桂花、白兰花、云南樱花等少量品种和原有的小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多规模的大批量商品化生产;以乡土绿化树种为特色的绿化观赏苗木和鲜切花同步推进的花卉产业快速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竞争力强的产业和省内较大的绿化苗木生产基地,也吸引着广大客商云集宜良投资建花卉生产企业,如锦湖花卉、恒阳花卉、同馨花卉、缤纷花卉、绿大地花卉等龙头企业,使花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宜良人种花如种田”,充分说明宜良花卉种植规模很大。随后,成立了“宜良县花卉产业联合会”,建立了“分散生产+联合销售”和“联合生产+联合销售”的运作机制。拥有会员300多名的宜良县花卉产业联合会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培育适宜新昆明建设所需的名优树种及地被植物,充分利用外资、新科技成果和现代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都市花卉市场。他们先后对200余种云南滇西、滇中、滇南等地的野生乡土花卉及绿化树种进行引种、试验、繁育,目前已有150余种花卉苗木品种繁育成功。这些品种适应性强、抗病虫害强、需水需肥量小、耐寒、耐污染、常年不落叶,较为适宜绿化工程,为宜良花卉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县以三角梅、桂花、缅桂花、杜鹃花、山茶花、扶桑、香樟等为主的特色乡土品种有50余个。其中,作为县花的三角梅最具代表性,目前全县已有11个色系16个品种400万盆左右,每年销往全国各地100余车;云南山茶已批量销往北京、新疆、上海、青岛、天津、江西、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市,并出口俄罗斯。
宜良花卉产业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逐步走上规模化、规范化、市场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轨道,提高了全县花卉产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掌握花卉繁殖、栽培、管理技术和营销经验的能工巧将,为宜良花卉产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花卉市场的日趋活跃,应运而生的花卉度假休闲园等旅游企业也逐渐增加,在昆石公路沿线和县城周围的数十家“农家乐”式花园,推动了全县旅游业、花卉产业的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吸引了云南同馨花卉有限公司、世界500强企业——日本麒麟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县内发展花卉。在这些知名企业和大户的带动下,当地花农的生产方式已从传统的三角梅、桂花、缅桂花、杜鹃花、山茶花等少量品种小庭院式生产向多品种、多规格的商品化批量生产转变,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并逐步走上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生产经营轨道。
今后,宜良县花卉产业工作的重点:一是充分发挥“靖安古茶”名花效应,在已有茶花繁殖的基础上,规划和建设大规模的茶花观赏园和苗木基地;二是以大渡口花场为依托,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绿化观赏苗木引种、驯化和生产供应基地;三是加强引导,以三角梅、桂花、缅桂花、杜鹃花、山茶花五个种类花卉生产为重点,突出宜良传统花卉品种特色,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形成“拳头”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四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地投资,扩大鲜切花、高档盆花生产规模,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带动更多农户进入花卉生产领域,为宜良经济发展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积极发展集种花、养花、观赏、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式花园,丰富旅游服务内容。(宜良外宣办)